演說過程中,該如何和聽眾建立連結?

編輯/蕭譯婷

在台上做簡報,或是進行一場演說時,你是否曾希望自己能夠有一次「暫停」的機會,向台下的觀眾詢問自己表現如何?我們都知道這不可能,所以在演說時我們會藉由觀察觀眾的表情或肢體動作,來確認對方是否了解自己在說什麼。但最近的研究顯示,這種方式時常會誤導臺上的講者。

心理學家Lisa Feldman Barrett在她的新書《How Emotions Are Made》提到,人們普遍太過相信臉部表情能夠傳達訊息。例如當某人挑了挑眉,我們其實無法百分之百確定對方是在表達情緒還是自然反應,而每一種情緒也並不必然有相對應的表情反應。因此,《Fast Company》撰稿人Anett Grant提出了在演說時,講者該如何得知,自己的演講內容是否成功與觀眾產生連結,三個更可信的方法。

1. 觀眾的反應是否一致

當你在演說中穿插一些有趣的笑話或是有趣的橋段時,台下的觀眾的反應是否一致呢?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實驗,他們讓許多受試者在眼睛被矇住的情況下同時打鼓。一開始他們的鼓聲各有不同的頻率,但後來卻逐漸敲打出相同的節奏,而當心理學家要求他們改變節奏時,他們也能很快趨於一致。

這項實驗結果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當大多數的觀眾在你說某句話之後同時點了點頭,或是在你講笑話之後都噗哧一笑,這就代表你成功地與他們產生連結;反之,若是有些人低著頭做筆記、有些人直直地盯著你看、又另一些人看似心不在焉,這就代表你的演說內容並無法引起所有人的共鳴。

2. 觀眾提出的問題是否切合重點

在演講的過程當中,你可能會在某個主題告一段落時,詢問觀眾有沒有問題想問。當觀眾舉起手並提出詢問時,如果你發現對方的問題和你的論點並不相關甚至離題,這就代表你可能表達的不夠清楚而有條理,讓觀眾抓不到你的重點。

反之,若台下的觀眾直接切入重點,詢問你這次演講的核心理念或請你深入描述某個重要部分的話,就代表你已經成功傳遞了你的想法給他們。因此,在過程中暫停演說,並詢問觀眾是否有疑問是非常簡單而有效的方法,並讓你有機會能隨時調整演講內容。

3. 演說過程中是否會被打斷

在你的演說過程當中,是否有觀眾會不時突然舉手發問,要你再次陳述與闡明演說內容呢?雖然這代表觀眾都有在聽你說話,但如果沒有的話,這或許代表大多數觀眾都能理解你所欲傳遞的概念與想法,因此才沒有疑問。

最後,如果你還是認為自己無法和觀眾產生良好連結,Anett Gran認為這可能是因為你並不真正了解你自己的演說內容,這包括你心中所欲傳遞的每個概念、所說出的每一句話。「先說服自己,才能說服別人」如果你真心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他人想法與思維,那麼觀眾將能夠感受到你的熱情,並全神貫注在你的演說內容當中。

參考來源:Fast Company

圖片出處:andreasmb
預設圖片
職場家編輯
文章: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