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蕭譯婷
你學習過幾種語言呢?除了母語之外,我們在求學階段一定在學校學過「英文」這個全球通用的語言,也或許自修過其它第二外語。我們也都明白,「語言能力」這項技能必須透過不斷在日常生活中活用與練習,才能說得流利、寫得通順。
即使經過多年,你早已經忘記自己當初在學校課堂上所學的內容,你可以選擇重新拾起書本或尋找各種機會練習,不僅能再次精進語言能力(即使不到流利程度也沒關係),《Fast Company》撰稿人Art Markman甚至認為,學習語言可以訓練一個人的大腦,並能產生外溢效果,對於你的職涯發展有所幫助!
人類的大腦在青少年時期開始逐漸成熟,我們也因此會更有系統性地去分析一項問題,將問題分成幾個不同的部分,再去尋找解方。這樣的方式固然是好的,但解決問題的方式其實並不只有這一種。
當我們在學習一種語言時,我們並不是將文法規則死記硬背下來,在使用語言之前先在腦中建構語句,才能說得出口。其實,我們在學習一項語言的過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靠著許多「在某個情境中該如何活用這種語言的例子」,例如我們在日常對話與閱讀文章時,都是從中不斷地學習這種語言的使用方法。
當你逐漸能掌握到這種語言的「語感」之後,你將不再需要依賴複雜的文法規則,而能依靠直覺去進行溝通,而在此同時,你的大腦也逐漸被訓練成:能夠反射性地找出解方。
當你使用母語在和他人溝通時,你可以輕易地表達你的想法或聽出對方話語中的言外之意;但當你在使用一種你不熟悉的語言時,你可能會因為詞不達意而覺得無比挫折。不過,「體認到自身的不足」對於大腦也有所幫助,當我們在學習任何一項新技能時,其實都會產生這種不舒服的感受,隨著我們不斷選擇從舒適圈中跳脫出來,我們將會越來越習慣,並且能藉由不斷付出時間與心力、從失敗當中學習,真正獲得成就與滿足感!
此外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你在說話時可能會支支吾吾、偶爾停頓下來,其他人可能會告訴你某句話該如何講會更適當。所以,你必須學習將個人的不足展露在他人面前,否則你將永遠不會藉由別人的回饋而獲得成長。
學習一項新語言最重要的是,當你逐漸能夠進行流利的溝通對話、或是輕鬆地閱讀文章之後,你將能獲得更多接收資訊的管道,無論是網路媒體、報章雜誌或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談,這些來自外界的刺激都能夠改變你的想法或價值觀,也因此能夠讓你從既有的框架當中解放,不再認為每個問題都一定有正確答案,而願意以更開闊的心胸去接納不同意見與看法。
畢竟,我們在學習一種語言的同時,不僅僅是在學習單字或語句的使用方式,其實也同時在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背景與價值體系,進而轉變原本既有的思維與想法,例如東方與西方的家庭觀念、感情觀等等。因此,即使你無法將一種語言說得跟母語人士一樣流利,你仍然能藉由學習語言而收穫良多。
參考出處:Fast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