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蕭譯婷
你常常坐在電腦前準備開始工作,想打開Youtube撥放音樂時,卻不由自主地開始搜尋有趣的影片……一不小心三個小時就過去了,你看了無數個影片卻什麼工作也沒完成,甚至還在心裡默默地希望能一直拖延下去。
醫學博士Sharad Paul指出,你的拖延症狀或是懶惰,可能都是基因遺傳所造成的!在遠古時代裡,驍勇善戰、勇於外出打獵的人,其存活率遠比躲在洞穴、害怕獅子的人還來得低。後者可能會不斷想著:「我的武器還不夠尖銳,無法殺死那頭猛獸。」於是繼續磨刀而不願踏出那一步。而這樣的基因,就被流傳了下來。
喬治城大學電腦科學的助理教授Cal Newport提到,「大腦不相信我們所制定的計劃」也是選擇拖延的原因之一,無論是我們還沒準備好或是尚未深思熟慮過。即使把計劃的步驟詳細地一一寫下來,我們有時仍會選擇延遲去完成。
而Sharad Paul結合了美國亞伯丁大學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共同研究,發現了「SLC35D3」的基因突變,其可製造某種蛋白質來擾亂大腦的多巴胺系統,而多巴胺正是能刺激細胞去展開行動的一種腦內分泌物。簡單來說,這種基因突變能夠讓一個人成為「沙發馬鈴薯」(couch potato)。
你是否就想問:那我有沒有這種基因呢?Sharad Paul就發展出一套DNA測驗來測試個人有沒有此種基因,不過Paul也認為,每個人其實對於自己是否有「拖延基因」,都應該心裡有數了。那麼,我們該如何解決基因所帶來的問題呢?
當然,你可以說:「這又不是我的錯!」而選擇繼續拖延下去。但是與其一昧怪罪於基因,我們都要相信「行動才是成功與否的關鍵」。Paul也提到,基因能產生特殊且舉有不同功能的蛋白質,但我們其實可以自己形塑自身的基因,我們的飲食、運動與生活環境都能有所影響。深入理解自己的基因只是了解問題所在,但要如何解決問題,還是可以從自身做起。
美國哈佛大學與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員,讓懶散的小老鼠每天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逐漸地,他們發現這樣的過程使得小老鼠的基因被活化,甚至產生了一種「大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BDNF)的蛋白質,能增進其認知功能,增加學習與記憶能力。
因此,Sharad Paul認為擊敗拖延與懶惰最好的方式就是「運動」!從緩和且能訓練耐力的運動開始,例如游泳、慢跑等,選擇一種你喜歡且能夠持之以恆,並從中玩出不同花樣的運動開始,每天只要花三十分鐘就能有所幫助。
「即使是基因,也能經由努力而被修正與改善。」Sharad Paul如此相信著。
參考來源:Fast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