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該關心什麼?不多,就這三件事!

3308672593_7d7298232d_z

編輯/林以晨

臺灣的創作者非常多,他們運用自己的專長與興趣,搭配發達的網路,將自己的作品曝光在全世界的眼裡。但這麼做的風險很高,其中負評為最。全英最出名的美妝部落客 Zoella 每週所發布的影片中,雖然按下 like 的人數逼近十萬甚至更多,但按下 dislike 的人也都是幾百幾千在跳動的;當初風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作者 J.K.羅琳也收到了不少負評與抗議信件。

而這樣的現象常常讓很多想要成為創作者的人們望之卻步,到底作為創作者要注意哪些事情?當一位創作者並不可怕,重點是創作者們要如何面對自己的作品,以及隨而來的後續效應。因此,美國一位專業培訓人員 Tara Sophia Mohr 在 Linkedin 上分享了三件創作者需要注意的事情。

一、評語到底代表什麼?

評語沒有不好,評語代表的是其他人對作品的評價,從另一個角度觀看的概念。有其他人一起把關作品是一件好事,如果作品好評不斷,代表這部作品蠻成功的;如果收到不少負評,就代表作品有改善的空間,這時創作者可能需要回頭檢視一下自己的作品。

但是,並不是看到負評就要把對方的評價照單全收。創作者不需要為了評語而大哭大笑,也不需要把閱讀評語搞得像坐雲霄飛車一樣上上下下超有起伏。有些評語的用字極其難聽,有些評語非常具有建設性,面對它們,唯一要記得的事情就是,所有的評語都會反映背後這些鍵盤打手的個性;負評的確會反映出作品有問題這件事,但不代表作品真的像那些負評一樣糟糕。

二、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的確,作品要能夠引起大眾共鳴,唯有這樣才能增加作品的曝光度。但是還有一件事比引起共鳴更重要,那就是作品的本身。作品的內容,以及創作的過程,都是創作者自己的生活經驗或想像力所引發的,所以到底創作者想透過作品分享什麼,才是全部的細節裡面最為重要的事情。

另外,「忠於自己」也是作品的另一個重點。不要因為別人說創作者應該要如何如何,就真的一切照辦。這個創作過程是獨一無二的,符合該創作者自己的步伐與節奏的。一旦失去創作者自己的風格,也會連帶地讓作品的風格消風。

三、作品與生活的關係是?

創作者常常有一個問題,就是將作品與生活的界線模糊化,就像演員演戲時,「出入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演戲的當下要「入戲」,但是喊卡之後要「出戲」,才不會讓自己入戲過深而無法自拔。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放在創作者身上,以「作家」為例,一位作家當然要好好維持自己的寫作水平,所以他必須練習手感,但是並非全天 24 小時都要這樣練習,他必須撥出時間讓自己脫離「作家」的身份,去好好體驗與享受生活,這些生活上的經驗最終都會回歸到他的作品裡,畢竟作品本身來自於對生活的體悟或是受經驗啟發。如果這位作家只會整日練習手感而不體驗生活,那麼有天他將靈感枯竭,作品就不會再引起共鳴,因為作品本身已經與「生活」脫節。

參考來源:Linkedin Pulse

圖片來源:EvelynGiggles
預設圖片
職場家編輯
文章: 60